最近與肢體一起查考傳道書11:7-12:8。傳道書在約舊聖經中被歸類為智慧書。書中傳道者考究、搜羅及記錄在日光之下的幸福、有意義、智慧的事情。傳道者所提及的智慧,並不是哲學家以理性尋索,下而上的那種智慧;而是造物主藉世人活在祂所創造的自然界中—特別是面對生命的時限,上而下所啟示的世情智慧。這種智慧與道德彼此緊扣,叫人活在世上,能作出合適的道德決擇。傳道書最後一段經文(11:7-12:8)總結了全書中心思想:

  1. 享受造物主所賜予生命正如傳11:8所示:「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而個中道理簡單而直接:因活在日光下的日子,相對於在黑暗或埋在地裡的日子為短,應珍惜;活著的生命有盼望,比已離世無望的強。正如傳9:4所言:「凡有生命的,就有盼望,因為活狗比死獅子更好。」(新譯本) 享受活著的日子是對賜下生命的造物主一種尊重。
  2. 世人在享受生命之餘,仍要謹慎,不能放縱。因為每當世人快樂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神必審問你。」(傳11:9) 傳道者指出,世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12:14) 鑑於生命結束後仍有「後著」,因此世人應有所準備和儆醒,過著討神喜歡、以神為中心的生活。
  3. 傳道者因此強調,「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當記念造你的主。」(傳12:1) 意即以敬虔的態度享受日子。對傳道者來說,敬虔與快樂享受,倆者並不排斥。正如詩人所說:「當存畏懼事奉耶和華,又當存戰兢快樂。」(詩2:11) 同樣屬於智慧書的約伯記,記載約伯在「筵宴的日子過了…打發人去叫他們(兒女們)自潔。他清早起來…獻燔祭;因為他說:恐怕我兒子犯了罪,心中棄掉神。約伯常常這樣行。」(伯1:5)這樣的態度,對世人帶來清晰的提醒。

曾經有長者表示,上述經文只針對年青人,對長者是否適切存疑,因有關經文只提及「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然而傳道者早已提出:「生有時、死有時…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3:2,11)人生的時限,無人能知曉和掌控;是一個不肯定的因素。神定意叫人不能參透,為使人在神面前「存敬畏的心」(傳3:14)。故此不論人生在任何階段,何時為「衰敗的日子」及「剩餘」時限,均「不肯定」,並「無從掌握」,人不能叫自己壽歲多增一刻。從這角度去解理有關經文,對不同年紀的人,就同樣適切。

傳道書是舊約的智慧作品,要深入全面理解,需要新約的亮光。正如傳道者明白到,神「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傳3:11)但這個「永生」是甚麼?如何獲得?傳道者沒有提供答案,只能建議讀者敬畏神度日。對新約信徒,「…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17:3 )新約信徒可以藉著主,滿有信心和盼望地享受生命、敬虔度日,因他們已掌握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