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不論舊約或新約,常將世人比喻作羊(詩100:3;賽53:6)),父神和主耶穌比作是牧羊人(詩23:1; 約10:11)。在以色列地中央峽長的高原,地理上不宜農耕,只合適畜牧,故此在有關地理及農牧文化背景下,人們容易體會牧羊人的意義。以色列國君大衛,也曾是牧羊人。他們的君王正是民牧(見民27:17;耶3:15;結34:23)。他們盼望的彌賽亞,也喻作牧者(結34:15)。牧羊工作是一件苦差。看守羊群必須全天候整天工作。在山地高原,牧草不多,牧人須四處尋覓草場及水泉,以供羊群需要;為免羊群走失,牧人要在合適地點以荊棘樹籐,設置羊圈;狹窄高原倆傍都是峭壁山石,羊群容易受傷或走失,牧人得小心監視,密切注意。此外不論日夜,亦必須對山野豺狼的侵襲或偷羊竊賊。有所警惕和防禦。
昔日主不定淫婦的罪,及後祂宣稱,祂是「世界之光」;跟從祂的,就不在黑暗裡走。(約8:12)並且確切表示,「我就是門」(約10:7)和「我是好牧人」(約10:11)。主不單有憐憫,不定罪,更賦予人有悔改恩典,走在祂的眷顧和指引中。這裡「門」是指「羊圈的門」—羊群只有一處出入羊圈;牧羊人夜間也在此門口橫卧休息,以便守護祂的羊群。「羊圈的門」就是比喻主自己是唯一得救的門檻。正如主表示:「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主應許祂的跟隨者:「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喫…我來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10:9-10) 主為所牧養的羊群,帶來的福氣—不單從周遭的威脅與危險中得解脫,也從罪所帶來失落、無望中,得著拯救新生。「出入得草喫」象徵著餵養和供應,顯示主所賜的恩典叫人身心豐足與成長。
主說「我是好牧人;好牧人為羊捨命。」(約10:11)這裡所強調的:祂是「好」的牧人。「好」與「壞」牧人之間的分別是:前者願意為羊群捨棄生命。聖經清楚指出:世人「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賽53:6)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祂降世為人,為要尋找和拯救世上失喪走迷的羊(世人)。祂甘願為世人罪的原故,捨身在十字架上。正如彼得所說:「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彼前2:24) 保羅同樣作出見證:「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羅5:8)神給予世人的是無條件的愛和恩典,只要我們一如婦人站在主跟前,承認我們的罪,接受耶穌成為我們個人救主,「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一1:9)跟隨主的信徒,不論人生和永恆都滿有恩典和盼望,因主耶穌為我們人生大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