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滿月有甚麼意義嗎? 楊炳宗長老
月亮是神在創造的第四天所造的兩個「大光」之一(創世記1:14-18)。
這些光體使人能「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古代文明以月亮的不同階段作為制定節令及節日的基礎。新月的來臨標誌著希伯來月的開始,也標誌著以色列人給神作獻祭的時候(民數記10:10; 28:11) 。詩篇81:3說「當在月朔並月望 ─ 我們過節的日期吹角」, 讚美神」。
那麼,滿月是否又具有甚麼聖經意義呢?
聖經中有幾個地方提到滿月,但並沒有以任何特殊意義的方式提及。近幾年有一些基督徒特別有興趣研究一些關於「血月」與耶穌即將再臨的關聯,因舊約約珥先知曾提及「在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未到以前」,「日頭要變為黑暗,月亮要變為血」(約珥書2:31); 而這段舊約經文在新約再被重覆使用(使徒行傳2:20;啟示錄6:12),指出這現象必要在主再來之前發生。以賽亞書30:26又講到當主的日子到來時,大自然會劇變,那時「月光必像日光,日光必加七倍,像七日的光一樣」。
人類自有歷史以來,對天象都有很濃厚的好奇,特別在古代人類有崇拜任何比自己更大的事物的傾向。月亮崇拜(或月亮女神崇拜)是其中的一個。
在中國文化傳統裏,在中秋也有祭月的習俗,祭月是源於慶祝秋季豐收,同時也有拜祭拜土地神的習俗。關於中秋節由來的傳說還有東亞各地皆有的月兔傳說、中國地區的嫦娥奔月、越南的阿貴傳說等等。
神在申命記4:19中曾警告以色列民說:「當你仰望天空,看到太陽、月亮和星星 — 所有的天體陣列 — 不要被引誘向它們低頭」。一些古代文化以太陽和月亮作為神祇,並給它們建造祭壇,又敬拜它們。但月亮和所有星體都是神的創造,就像地球一樣,不是被崇拜或讚美的對象,只有創造世界和其中一切的神才是人敬拜的對象。當人把敬拜的焦點從造物主轉向造物時,人就是犯了崇拜偶像的罪過、是為神所厭惡的(羅馬書1:25)。
雖然月亮並不是我們敬拜的對象,但我們卻可以從滿月中學到的一個重要的屬靈功課,就是當滿月出現時,雖然它明亮而美麗,但那卻不是它自己的光彩,因它只依靠太陽來發光,沒有太陽,月亮只是一塊暗岩。同樣,我們人類也沒有自己的光,照聖經所說,我們是照著神的形象而被創造的,神願意人能反映他的光輝與榮美(創世記1:27),只可惜「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羅馬書3:23); 但當人藉著主耶穌的救贖與神親近,用全人全心全意去尋求他的時候,人面向著全能全善全美的神,就必能反映他的榮美(民數記6:24-26;馬太福音5:14),成為在這黑暗世界中反射光輝的神的鏡子(約翰福音1:4-5)。 誠然當我們在神的榮光中發亮時,我們並不是要被崇拜,因為月亮也不是要被崇拜的,我們乃是要反映耶穌的光,把人指向那真光,那真正敬拜的對象,就是神子主耶穌(約翰福音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