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人所在的國度 于中旻
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千萬的色彩,無數的景物。住在其間的人,又調製出許多繁複變化的東西。最後,卻可以簡化到0或1。這是最簡單的邏輯,卻是計算的基準。審判被定為有罪,或無罪,就是如此。生在世上的人,都知道不論如何建造功業,有一天得向所在的世界告別。多年前,一位智慧的君王如此說:作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甚麼益處呢?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傳道書3:9-11)
聖經告訴我們,人有個永遠的結局。不錯。但不一定都是理想的所在,有的得準備永遠受痛苦。因為有罪的問題。犯罪的,必要滅亡。但神不願意人滅亡,願人得救。聖經說得清楚又準確: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羅馬書3:23-24)。聖經所說的“罪”,意為“失敗”,就是“射不中的”。射箭惟一的要求,是射中;或高,或低,偏左,偏右,過猶不及,都是錯誤的。中鵠的只有一個,不能代替。“因信稱義”的“義”,基本上就是“正確”;相對是失誤,可能有無數。聖經說:“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條上跌倒,他就是犯了眾條。”(雅各書2:10)
我們在神的面前,都是罪人,達不到神的標準。罪可能是許多,惟一免罪的道路,是“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的稱義”。經上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作工的得工價,不算恩典,乃是該得的;惟有不作工的,只信稱罪人為義的神,他的信就算為義。正如大衛稱那在行為以外蒙神稱為義的人是有福的。他說:“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主不算為有罪的,這人是有福的。”(羅馬書4:4-8)
信仰要應付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前途如何,繼承家業的後裔在哪裏?一是內心如何,罪疚的重壓該怎樣解脫?今天的世人仍然需要有這兩個題目的答案。因信稱義是一切福分的本源。“亞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復活,使無變有的神”(羅馬書4:17)。神立他作“多國的父”,從以撒生出那“應許的後裔”,就是耶穌基督,作多人的贖價,使信的人作神家中的兒女,承受永遠的基業。耶穌在十字架成就救恩,並從死裏復活,信徒的罪得遮蓋,蒙赦免,離開罪惡,得永生和永福。“白白的稱義”,不是用工作換得的,才可以稱為恩典。為我們的罪,基督耶穌付上了完全的贖價;我們完全不用付代價,只要相信祂。神愛世人,差祂的獨生愛子基督耶穌,道成肉身,到世間來,代替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又復活了。叫所有信祂的,可以得稱為義,進入天父永遠的家,作祂的兒女。這是最好的信息。你應該及時相信蒙福。 (摘改自金燈臺第2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