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斷章取義         馮國良長老

很多基督徒都熟識的一句聖經金句就是馬太福音 7 章 7-8 節: “你 們 祈 求 , 就 給 你 們 ; 尋 找 , 就 尋 見 ; 叩 門 , 就 給 你 們 開 門 。 因 為 凡 祈 求 的 , 就 得 著 ; 尋 找 的 , 就 尋 見 ; 叩 門 的 , 就 給 他 開 門 。”

這句聖經好像在教導一個“有求必應”的上帝,所以不少人就用這句聖經鼓勵他人為不同 的需要切切禱告,因爲有恆切的禱告,主耶穌必定答應。馬太福音不是跟著說嗎:

“你 們 中 間 誰 有 兒 子 求 餅 , 反 給 他 石 頭 呢 ?求 魚 , 反 給 他 蛇 呢 ?你 們 雖 然 不 好 , 尚 且 知 道 拿 好 東 西 給 兒 女 , 何 況 你 們 在 天 上 的 父 , 豈 不 更 把 好 東 西 給 求 他 的 人 麽 ?“(馬太福音 7 章 9-11 節)

問題是,在我們的經驗中不一定是這樣。

那是否耶穌基督的説話不算數呢?還是像有些嚴厲的信徒,指責我們的禱告不夠恆切, 不夠持久,所以神的應許不能實現呢?換句話說,是我們的錯嗎?

當然,這句聖經教導我們禱告要恆切,要持久;但是以爲“一禱告,我們就搖動神的 手”,是太天真,也太錯誤了。要知道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神當然是聼禱告的神, 但神不是黃大仙,也不是神燈裏的一個精靈;所以神有神的主權,神的心意是賜平安的 意念;但神對宇宙的大計劃(我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往往不是我們人可以完全理解 的。

要明白這句金句,須要“以經解經”,回到耶利米書;耶利米先知看到巴比倫越漸強大, 而猶太囯上下都崇拜偶像,離棄神;眼看耶路撒冷危在旦夕,他呼籲以色列悔改認罪, 希望神憐憫,不降禍給猶大;但是以色列沒有悔改;所以神使巴比倫滅了猶大。但是神 審判他的子民後必有憐憫;神的意念是要叫猶太人末後有指望(耶二十九 11);所以 說:

“你 們 要 呼 求 我 、 禱 告 我 、 我 就 應 允 你 們 。你 們 尋 求 我 、 若 專 心 尋 求 我 、 就 必 尋 見 ——– 我 也 必 使 你 們 被 擄 的 人 歸 回 、 將 你 們 從 各 國 中 、 和 我 所 趕 你 們 到 的 各 處 招 聚 了 來 、 又 將 你 們 帶 回 我 使 你 們 被 擄 掠 離 開 的 地 方”(耶 二十九 12-14)

神在這裏通過他的先知耶利米告訴他的百姓,犯罪要承擔後果;但是神是守約施慈愛的 上帝;若我們真心悔改,我們向神呼求,神就原諒我們,神願意萬人得救,不願一人沉 淪。我們若承認自己的不足,放下我們的驕傲,然後專心去尋求神,便必尋見!

這句金句不是教導我們有一個“有求必應”的神,而是告訴我們有一位愛我們,聼我們禱 告的神。我們可以把我們的需要告訴他,把我們的難處與他分享。神看重我們的禱告; 因爲我們的禱告是馨香的祭。

讓我們從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的禱告學習:他說:

“求你把這苦杯移去;可是,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