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20:17-38記載保羅第三次宣教旅行快將完結。他在以弗所宣教服侍已近三年。數月前,保羅離開以弗所往西北,計劃經馬其頓返回耶路撒冷(使19:21)。聖靈在各地早已給他啟示:回到耶路撒冷,將面對捆綁和苦難。(使20:23) 及後保羅從米利都打發人招聚以弗所教會長老到來,作臨別的訓勉,因保羅今後可能再沒有機會與肢體相聚。有關「臨別贈言」陳辭真摯感人、在基督裡流淚彼此話別。此刻雖然肢體均苦勸保羅,不要返回耶路撒冷。但他仍堅定不移、無懼捆鎖與患難,義無反顧的去完成神的托付和使命。這正是每位侍主僕人、愛主兒女的典範。

在「臨別增言」中,保羅回顧:「自從我到亞西亞的日子以來,在你們中間始終為人如何, 服事主,凡事謙卑,眼中流淚,又因猶太人的謀害,經歷試煉。」使徒行傳中沒有詳細說明這些煉歷。然而保羅在這段期間所寫的哥林多後書,卻有較詳盡的展示。在那裡,保羅自謙作廉價、容易打破、軟弱的瓦器。他表示「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後4:8-10) 他身體雖因奔波勞累的服侍而日漸衰殘,但「…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4:16) 保羅雖面對種種難處,仍然能夠能站立得穩,熱誠服侍,不是因為自己特別堅勇,乃是主這「寶貝」藏於「瓦器」(即保羅心裡),為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主自己。(林後4:7)

保羅憶述過往因福音原故,所經歷的艱苦:「…我(保羅)比他們(其他主的僕人)多受勞苦,多下監牢,受鞭打是過重的,冒死是屢次有的。被猶太人鞭打五次…被棍打了三次;被石頭打了一次,遇著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裡。…遭江河…、盜賊…、同族…、外邦人…、城裡…、曠野…、海中…、假弟兄的危險。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除了這外面的事,還有為眾教會掛心的事,天天壓在我身上。…」(林後11:23-28) 前者因福音帶來的艱辛、逼迫和患難,後者因牽掛教會的問題而終日流淚難過。保羅慨嘆:「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然而他卻不以這些為主受苦的經歷而自誇。他所所誇耀的,更是自己軟弱。(林後11:30)

今天神給予其兒女各有不同恩賜和機會,無需跟保羅比較。但保羅生命的表現,侍主熱誠、謙卑態度和堅持的心志,卻叫我們感到汗顏。主內每位信徒都藉耶穌基督寶血買贖,成為神的兒女和天國子民。我們同樣肩負保羅所肩負的福音和建立神家使命。故此,不論我們年紀、我們在教會有沒有事奉、又或事奉崗位是否微小,也應盡心帶着使命感,不辭勞苦地謙卑完成神的工作,因為這是神給我們的託付。又或許在事奉一段日子後,那顆曾經火熱事奉的心漸漸冷卻,我們更應向保羅學習,緊守崗位,完成當盡的責任。正如保羅堅定不移的立志:「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使20:24)

當主回來稱呼我們是忠心和良善的僕人,我們便深感滿足。願彼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