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崇榮博士佈道會將在數日後舉行,這讓筆者聯想到還「福音的債」。(羅1:13-14)有關用語,源自羅馬書。保羅在第三次宣教旅程快要結束返回耶路撒冷時,寫下羅馬書信。保羅雖然數次想到訪羅馬,卻遇上很多的欄阻。(羅1:10; 15:21)。此刻他計劃回耶路撒冷後,往西班牙開展新的宣教旅程(羅15:28),並途經羅馬,故特函羅馬教會作自我介紹,盼望能在他們當中得些「果子」(羅1:13);將福音內容詳盡介紹之餘、與他們分享屬靈的恩賜(羅1:12),挑旺他們傳福音的熱誠,致使保羅到訪時,能夠得到他們對有關宣教計劃的支持。
保羅自許作負債的人––「無論是希臘人、未開化的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羅1:13)保羅所欠的是甚麼的債?不是人情債,也不是金錢和物質的債,而是「福音的債」。對保羅來說:
- i) 還債是源於所領受的恩典和責任:昔日保羅敵擋神、迫害教會,殘害基督徒,卻蒙主額外憐憫、光照和拯救,並呼召作使徒(羅1:1)。這樣特殊的經歷和待遇,叫他終身不忘。在晚年時,他為自己信主後的一生作結:「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前1:15-16)由此可見保羅一生雖無金錢物質「欠責」之實,卻常存對主對人「虧欠之情」,他一生廣傳福音,成為罪魁蒙恩的寫照,展示世人。在寫羅馬書時,保羅已努力償還福音的債快廿年了!他從未到訪羅馬,對當地人亦沒有認識,卻懷著欠債之情。「債」此字由「人」和「責」組成,意即人當盡的責任。欠債者心中常有一種負擔,債未償還,內心便沒有平安。我們若有保羅這種態度,就會視傳福音為當還的債,就不會看作是什麼功勞。
- ii) 另一方面,有人懷疑保羅對福音的負擔,只是源於罪疚及責任感。然而在「我都欠他們的債…」這片語經文之前,保羅早已道出心聲:「因為我切切的想見你們,要把些屬靈的恩賜分給你們,使你們可以堅固…」(1:11-12) 蒙神恩典的人也是一個有分享心志的人。保羅因著生命不斷連於主,他願意不斷分享。他切望與羅馬信徒相見,與他們分享一切屬靈的好處;並「情願盡我的力量,將福音也傳給你們在羅馬的人。」(1:15)「情願盡我的力量」新譯本譯作「隨時都願意」。這裡表示保羅不單因責任,亦源於對別人的愛,願意盡個人力量,隨時與人分享福音的好處。保羅曾肯定自己在基督裡是自由不受約束(林前9: 1, 19),然而他甘心自我約束,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向甚麼樣的人…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後9:22)
藉著即將舉行的佈道會,讓我們再次被提醒,主對我們的吩咐:「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並以甘心樂意的態度,盡力還福音的債。願與各肢體並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