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以下的一段文章:

“文革時期,我是一個逍遙派,一個觀棋不語的看客。看來看去,看得多了,心裡就非常佩服範蠡這個人。那些造反派,開始時受壓,可憐兮兮的。後來得勢,內部就分為許多派別,彼此爭鬥不休。幾乎沒有例外,一旦外部的壓力消除,內部立刻就分化。

現在這些做生意的人(也是一樣),幾個人合夥共同創業。開始的時候,兢兢業業,在艱苦環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齊心協力。一旦家大業大,有了豐厚的利潤,就會生出異心。彼此猜忌、齟齬,終至於分道揚鑣。難道人的天性就是這樣?

人為什麼會是這樣,人真是“患難易共,富貴難同?嗎”

以上的觀察,不單止能引用在生意上,其實在很多的人際關係,包括夫妻關係,都很恰當。人的確是這個樣子。年輕的夫婦起初為家庭為事業並肩奮鬥,任勞任怨,夫唱婦隨;一旦上了軌道,事業有了基礎,人就變了;變得不滿現實,就開始互相埋怨;甚至互相挑剔,無理取鬧,互相指責,互相傷害。不少的家庭就在這個互相傷害的悲劇中被撕裂了。

很多團體(包括教會)的關係也是一樣。受到逼迫,在患難中,萬眾一心。外患消失後,人的自我便開始抬頭,就覺得別人都沒自己強。互相批評的聲音就越來越多;所以用“合久必分”來預料一群起初都同心合力的夥伴固然是很消極,但事實往往就是如此。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當教會有困難,會眾有重病,我們的禱告會就很擁擠;一旦病好了,或者教會的危機消失了,禱告會晚上;教堂就“門可羅雀”。用啊Q精神我們可以說:禱告會人少,是表示教會和諧;會眾平安;所以還是感謝主!

人的天性就是這樣。這句話也可以說成:“人的罪性就是這樣”。問題是:我們既是在基督裡新造的人,難道“新人”只是一個漂亮的口號嗎?難道教會就要與其他的團體看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