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接班問題 馮國良
從網上看到麥種期刊吳迦勒的文章(2009-4-15),像是對我們的一個提醒,所以我把中心思想抄下來與眾弟兄姊妹分享。他說:
“兒時最喜歡看《三國》小人書。我最佩服趙雲,為救阿斗隻身在曹營來回衝殺,如入無人之地。聽說他年老時見全身無一傷痕,大笑而死,十足傳奇人物一個。
可是趙雲只有叱吒風雲輝煌如日的前半生。事實上到了趙雲年老時,蜀國已根本沒了過去那種氣勢,五虎上將僅剩一將,他們的後代如關興、張苞不僅不能青出於蘭勝於蘭,且不如姜瑜這個魏國降將,以至於“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而魏國(後稱晉國)卻是人才輩出,強手如林,大軍壓境,蜀國如何不亡?
三國中蜀國最先亡,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蜀國人才不濟應是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說,蜀亡于晉,主要還是輸在人才儲備上。
今日教會青黃不接堪比蜀國昔日之狀,這絕非危言聳聽。從下面三個關鍵方面可以略見一斑。
從心志上言,今天的青少年別說沒有昔日來華宣教士那種犧牲心志,就連七八十年代那些本土基督徒的奉獻心志也沒有,在他們看來,宣教與我何關?我是當老闆的,我是當白領的,我是當名人的。當他們看到《愛在中國》《戴德生》之類的影片時,他們心裡無動於衷,一點反應也沒有。人一生功效都是從心發出,心志沒有,如何有屬靈建樹?如何有忠心事奉?
從聖經裝備上言,今天的青少年對讀經普遍不重視,肯靜下心來好好讀幾十次聖經的人寥寥無幾,肯去學神學已是很不錯的了,但神學如果沒有扎實的聖經基礎,如何能讓神學知識發揮作用?
最大的缺陷還是在禱告上,今天我們很難看到青少年在禱告上肯花很多時間的,晨更禱告對他們而言是件最難的事情。他們可能有激情,有熱誠,有闖勁,但卻沒有聖靈的能力,持久的動力,因為沒有恆切的禱告。
心志、讀經、禱告,這是老一代同工的三件傳家寶,比起恩賜、知識、才幹都更重要,都更不可忽略,但今天的青少年卻是最忽略這三方面的。如果沒有教會這些優良傳統,只在表面上做文章,教會是建造不起來的。
昔日趙雲救出阿斗,卻讓蜀國敗在阿斗手裡,今日教會如果不把阿斗們轉變成合格的繼承人,同樣教會也會敗在他們的手裡。西方教會就是我們的警戒!
教會是神的家,神當然不會坐視不管,神的工作也是一直在進行,不會因人的因素而改變。但是,人如果不配合神,神如何工作?
我心裡一直在歎息,諸葛亮不是曹嬰的對手,張苞關興一下子就被斬于馬下,只一個趙雲怎能抗得住遠勝過祖父的曹嬰?為什麼蜀國會如此人才不濟呢?難道阿斗當皇帝就決定了他的軍隊也只能是弱師嗎?
今天教會的老一輩同工啊,你們想過沒有,再過若干年,你們要讓怎樣的下一代接班?摩西之後的約書亞,還是所羅門之後的羅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