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最近出席了二次安息禮拜,促使自己再思基督徒的盼望。「死亡」是世人所避諱的;然而信徒仍可正面和積極地面對,因所信奉的,是那不受死亡拘禁的救主耶穌基督。世人常問:「基督徒活在世上,有何指望?豈不跟隨世人同走死亡之路。然而根據聖經,信徒的終局與世人不同;信徒的終局盼望至少包括:1)「復活」的生命 和 2)「永恆的家鄉」。倆者能讓信徒將來與主永遠同在一起

人生苦短,詩人故此表示「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我們便如飛而去。」(詩90:10) 事實上,不論人生壽歲多長,身體健康情況會隨年紀增長而逐漸轉壞差,人總有離世的一天。但聖經保証:「…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後5:1) 聖經將人生比作地上的帳棚。昔日游牧民族住在帳棚內,為所飼養的牛羊,不斷遷徙帳棚覓食。帳棚反映出短暫遷徙的人生;亦暗指會毀壞和被拆毀的身體。然而「死亡」對信徒來說,只是一次「安眠的旅程」。保羅安慰信徒:「…我們不是都要睡覺…眨眼之間,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林前15:50-53) 「朽壞的」是指人的肉身,「不朽壞的」是指將來神為信徒所預備復活、向死亡誇勝、榮耀、永恆不朽靈性的身體。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當主第二次再來時,信主死去的人會從死裡復活。故此啟14:13表示:「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不單因為可以釋去世上勞苦,將來也獲得神所賜與復活生命。這是信徒第一個盼望。

主在逾越節晚上,早已知道要離世歸父。為免門徒過份擔心,祂安慰門徒:「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約14:1-2) 首先,主先返回天上父家,為所有神的兒女預備地方。主清楚表示:「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當主在第二次回來之先,早己差派聖靈保與我們同在。主採取難以置信「愛」的途徑—被釘死、埋藏、復活,升天,成為初熟果子,返回父家,為他的兒女預備地方。啟示錄曾描述天家新天新地的情況:「…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要將生命泉的水白白賜給那口渴的人喝有神的榮耀光照在那裡原沒有黑夜。」(啟21:1-6, 23-25)。那裡是信徒永恆的家鄉,比所能想像的快樂、歡愉、安穩、和諧 (續,見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