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五百週年 (續) 楊炳宗
2017年10月31日年剛好是宗教改革運動的五百週年,在五百年前的1517年10月31日,德國神學博士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在威登堡大學的教堂門前,張貼了他所寫的「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五百年不是短的時間,改教五百週年的紀念可以無聲無色的過去,但當代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其實在今日仍然可見。
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的最主要目的,是反對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當時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去建造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聲稱贖罪券讓信徒能以金錢的捐獻去代替將來在煉獄的苦刑。宗教改革堅信「因信稱義」的真理,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並不是出於行為,救恩並不是用錢可買到的,而是單憑耶穌贖罪的恩典;救恩也不是藉著教會作中保,也不是藉著遵行教條、禮儀、或加入教會會藉而得到的,而是藉著對耶穌的信靠。
當時的羅馬教會,壟斷了宗教自由。宗教改革開放了信仰,以往羅馬教會聲稱一定要加入羅馬教會才可以得救,現在人們可自由選擇參加教會,不論是羅馬天主教會、或改革派的路德會、循道會、甚至家庭教會等。宗教也不再依靠政教合一,以政治高壓手段使人屈服教會,人們有信仰自由,這也成為以後民主發展的基礎。
馬丁路德本身曾經是一位隱修士,他經歷了聖俗的分別,但聖經中「信徒皆祭司」的觀念,使他明白神是呼召各人在生活上見證神。隱修士並不比常人高一等,工作也沒有聖俗之分,都可成為服事神服事人的工具。獨身也不比嫁娶聖潔,作父母好好的教養子女去敬畏神也可以是神的呼召。
馬丁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時,印刷術剛剛盛行起來,之前主要靠口傳,但當時印刷品成了新的傳播方式,也成為了宗教改革重要的工具。從第一本德文聖經開始,各種民族語言的聖經也相繼出版,不像以往羅馬教會不容許平信徒讀聖經,人們都可以自由研讀聖經,去明白和分辨真理,這成為了現代基督教的模式,也使人明白藉各種媒體傳播福音的重要性。宗教改革也推動了教育,改革教會成立了學校,讓學生學習文字,懂得閱讀,包括聖經在內,也革命性的讓女孩子也能上學接受教育。
宗教改革也對權柄有新的理解,權柄並不是去轄制,而是去服事。十六世紀路德的馬德堡信條,寫下了基督徒可以反抗不公義權柄的原則,這影響了十八世紀美國脫離英國獨立的革命,和以後的法律,甚至現代戰爭的原則。
自從第一世紀的教會開始,神讓教會經歷了不少的磨鍊和起落,在不完全的人意中摸索神永遠的旨意。今日教會的光景,實在是以往教會和聖徒不斷摸索求真的成果。但在主再來之前,教會仍不會完全,我們作為今日的教會和基督徒,不可固步自封,仍需繼續尋求神美好的旨意,在生活上有好的見證,也要小心不要去重蹈覆轍,免再犯以往所犯的錯誤,這才是改革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