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願境與無憂 温錦榮
香港回歸二十年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對香港政府官員講了一番勉勵的話,最後的兩句他說: “我對香港的將來充滿了希望,我對大家(管治香港) 也充滿了信心。「希望」和「信心」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願境」,對於將來,一國如是,一個人也如是,從聖經的角度看,願境就是我們常掛在口邊的「盼望」,一個基督徒,「盼望」是其生命本質的其中一個元素,而且不是可有可無的,乃是上帝給信徒的一個命令 ——–基督徒對將來必須要有「盼望」。
事實上一個稍為有意識的人,他的心思意念不斷活在回憶反思過去,把握當下,而又期盼將來的三種心靈狀態中,結合了他的價值觀,便主導了他的行為取向與計劃,這種生命模式基督徒如是,非基督徒也如是,那麽基督徒又有何獨特可取之處?暫且不與佛教或回教甚至道教相比,因這難於在本短文中可以論述,就以一個無神論者來說,他的願境也只是封在今生,或許他可幹一番大業得以名留千古,但從聖經的角度看:這世代總要過去,他所作的最後又有誰記念呢? 還不是空虛的空虛?
一個人有願境或盼望,畢竟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但人雖有願,往往卻事與願違,不如意事常八九,因而帶來沮喪與憂慮,但主耶穌卻從人所遇的逆境中提升人有更高層次的心靈生活,他說 : “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太6:25-27,34)
從主的話,我們可領會信徒的盼望不是空設,乃是有確據的,就是那創造我們賜我們生命的上帝,看我們比其他生物更貴重地看顧我們,也為我們預備了永生之路,由信主開始直湧到永恆,這種盼望,保羅說 : “是不至於羞恥的。”(羅5:5) ,那與暫且今生的願境就有天淵之別,所以保羅又說: “要把得救的盼望當作頭盔戴上。”(帖前5:8) 亦是為什麽是上帝給信徒的一個命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