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基督和使徒的教導不是「成功神學」

取材:十字架的仇敵     作者:施錦雲

「十字架」傳達基督的受苦與救贖─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神使祂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 基督徒生命的意義,是要不斷明白神對我們的計劃並盡忠職守,「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傳道書7:14) 主耶穌的一生,極其窮乏,祂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馬太8:20)祂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祂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祂要我們:「不要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因為「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馬太6:31-32)。 保羅勉勵提摩太「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6:8)。他分享自己傳福音的過程:飢渴交迫,衣不蔽體,常常挨打,到處流浪,還被看作是世上的垃圾、人間的渣滓(哥前4:11-13)。他在歌羅西書三章也提到:「 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裏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你們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成功神學」有接近福音的地方,卻有危險。因為其中應用了許多聖經「豐富」的應許,好象就是聖經的一切了;但同時間似乎也把聖經裏面最重要的一些東西都除去了。 在「成功神學」、「富裕神學」的裏面,我們看見他們〝似乎〞解決了「社會福音」偉大理想中沒有辦法行出實際行動的那些困難的問題。成功神學在這方面彌補了一點點,也就是他試著從人內心深處,鼓勵在人的潛能裏去發揮奮鬥的力量,告訴人說:「你信上帝,你就會成功!」「你信上帝,信心就能發揮極大的力量」,因此這一方面產生了一個很積極的推動力量。所以許多在貧窮與缺乏中間的人,在比較不公平的社會環境裏面,借著成功神學,竟然發現了基督教的信仰和現在心理的成功因素,給他們從困境中間慢慢站立起來。我們相信信仰的力量是很大;但是為什麼說,這是比較靠近聖經,但是卻不是完全照著聖經的思想呢?因為聖經裏面提到信仰的重心,是基督的「死」與「復活」,那才是福音的本質。這是偏差的成功神學所忽略的。所以在這個神學裏面,我們看見很少人會預備有殉道心志,及背起十字架跟隨主的舍己精神在生活裏。在這個神學所產生的生活運動裏面,我們看見許多的人的動機就變成一個「自私」、「人本主義」,因為盼望借著這個信仰,可以得到更好的物質生活享受。信耶穌是得永生而不是「得水牛」。若依成功神學的論點,基督與保羅都是徹底的失敗者,因為他們不僅貧窮,還被人輕視,但基督與保羅卻要求跟隨者要效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