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語的能力 梁東輝傳道
今年是和合本聖經中譯本出版一百年的慶典,從8月22日至24日臺灣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在頌恩堂舉辦 “聖經中譯與華人文化歷史”圖片展覽,紀念中文和合本聖經對華人福音的巨大貢獻。或許我們會問,為什麼這本中譯聖經會有如此影響力?追溯這百年歷史,它究竟給教會及信徒帶來怎樣的祝福呢?
在教會歷史中,基督教曾四次進入中國,前三次分別是唐朝的景教、元朝的也裡可溫教及明末清初的天主教。在這三次進入中,雖然都有不少信徒,也建立了教會,但最終卻都因各種因素而被扼殺、中止,以致成為“無根之花”。然而,自1807年第一位改革宗宣教士馬禮遜進入後,雖然中國仍是一個閉關自守、嚴禁傳教的國家,但這第四次的進入,卻對中國教會產生巨大影響,福音也因此“生根開花”,發展壯大。這其中的緣由究竟是什麼?
與之前的宣教士相比,馬禮遜最大的特點是在於對文字事工的專注,特別是他致力於對聖經的翻譯。雖然景教第一次進入中國時,也開始翻譯聖經,但因語言用詞的局限,以致未能清晰表達神話語真正的含義。十三世紀進入的天主教,亦曾嘗試對聖經的翻譯,但最終只是完成部分。然而到了馬禮遜,他不但編著了第一本《華英字典》,而且將整本聖經譯成中文,這一成果成為中國宣教的轉捩點。正如戴紹曾(戴德生第四代子孫)所說,基督教前三次來華,雖然曾經興旺,但最終都未見果效;而馬禮遜來華後,卻使福音在中國紮下根基,因為他給教會和信徒留下了寶貴的禮物,即神的話語。
百年的歷史證明,沒有神的話,教會就沒有根基。基督教第四次進入,正是因為華人有了自己語言的聖經,信徒在面對逼迫、困難時,得以經受考驗。中國文革時期,聖經曾被沒收,教會關閉。那段時間,在人看來信徒一定大幅減少,但至改革開放,教會恢復聚會時,才發現信徒人數非但未減,反而劇增。原來在那個年代,信徒不但手抄聖經,而且更努力背誦經文,神的話成為信徒生命的供應和力量,也堅固他們跟隨主的信心。
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著能力(路1:37)。當我們紀念和合本中文聖經一百周年之際,再一次提醒我們,今日教會仍需持守在神的話語裡。因為天地都要過去,唯有神的話永遠長存。